研究团队
周丽君易车研究院首席分析师
李懿欣易车研究院行业分析师
前言
中国车市本已举步维艰,00年冠状疫情雪上加霜,加剧行业焦虑情绪,迫使大家加速思考00~05年新机遇在哪里
当大家还沉浸于中国乘用车整体销量持续高增长的亢奋中,当吉利等具体车企还陶醉于00年00万辆等美好愿景即将实现时,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中国乘用车终端销量由年万辆快速下滑至年15万辆,现代、福特、别克等主流品牌纷纷出现断崖式下滑,行业整体走势顿时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00年再加新型冠状病毒的横空出世与快速蔓延,随之而来的各省市升级管控措施,导致企业投产、经销商开业等被迫推迟,让中国车市雪上加霜,预判今年多数车企的市场销量将下滑10%及以上。目前汽车行业弥漫着焦虑,甚至是恐慌情绪,大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点不知所措。来势汹汹的销量下滑的确可怕,但由销量下滑带来的恐慌心理与焦虑情绪更值得警惕,它会让车企自乱阵脚、盲目应对,甚至不攻自溃。面对销量下滑,多数人看到挑战,少数人看到机遇,关键时刻请看易车研究院。我们基于汽车行业全价值链体系,提炼了“百大机遇”,助力车企、经销商、配件商、投行等科学应对销量下滑挑战,同时确保“百大机遇”的体系化与逻辑性,助力大家全方位思考,体系化应对,不仅要解决当下挑战,更要抓住未来机遇,最大限度减少行业恐慌与焦虑。既然挑战无法避免,就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强大!
机遇不是简单的销量提升,而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本报告将从外到内探寻行业“内生型机遇”
纯粹解决销量提升,不是本报告的核心诉求,否则容易把我们引入另一个歧途。近十多年中国车市的高歌猛进,已让部分车企积累一大堆棘手问题,忽略产品品质、漠视用户利益等。真正的机遇不会因为销量下滑、疫情爆发等消失,它会一直酝酿着,顶多推迟爆发。本报告从外到内,逐个探寻影响行业走势的核心领域的内生型机遇,助力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促成内生型机遇提前爆发,实现销量健康提升
报告正文
00-05年中国车市新机遇洞察报告
收入持续增加:00~05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冲击3.5万元,城镇有望冲击5万元,进一步夯实中国车市消费根基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名义增长8.9%,其中城镇元,名义增长7.9%。或许有人感叹“我又被平均了”,由于中国汽车尚处普及阶段,14亿居民的乘用车保有量仅有个亿,即便用“被平均”的数据分析车市,也很有价值。理论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车市应当具备不错的消费根基,尤其城镇。00~05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冲击3.5万元,城镇有望冲击5万元,其中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购车大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3万元,将进一步夯实中国车市的消费根基,抵御销量下滑挑战
城镇化率持续提升:00~05年中国城镇化率有望突破65%冲击70%,进一步壮大中国车市消费群体
收入提升能否持续刺激车市,依赖于城镇人口能否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4亿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亿人,增加0.17亿人,乡村5.5亿人,减少0.1亿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0%,提高1.0%。00~05年为了挽救地方财政支柱的房地产行业,大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将如火如荼,更多流动人口会成为常住人口,融入当地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体系,降低生活成本。期间中国城镇化率有望突破65%冲击70%,进一步壮大车市消费群体
汽车社会不断优化:00~05年不断优化人、车、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改善车市消费环境,车企要有战略定力
~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就像博尔特的百米冲刺,快速突破万辆、万辆,不断创造新世界纪录。瞬间把城市基础设施、出行文明、政策法规等甩在身后,导致拥堵现象、不文明出行等快速盛行,越来越多城市被迫涌入限行限购行列。因为车多就推出限行限购政策的逻辑,显然是荒谬的。知耻而后勇,~年各大城市纷纷加大力度,弥补基建、文明、制度等方方面面的不足,且成效显著。高德地图《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年全国大部分区域的拥堵呈向好趋势,华南和西南区域下降最明显,年全国拥堵城市占比仅为4%,同比下降%,畅通城市占比为39%,同比上升10%。00年初主席呼吁相关城市放宽限购,00~05年为了积极响应主席号召,相信各大城市一定会持续优化和谐汽车社会,不断改善车市消费环境,允许更多人买车
小结:00~05年收入水平、城镇化率、汽车社会和谐程度都会不断提升,持续夯实与优化中国汽车消费市场
00~05年中国车市消费基础持续夯实与优化:00~05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冲击3.5万元,城镇有望冲击5万元,进一步夯实中国车市消费根基;00~05年中国城镇化率有望突破65%冲击70%,进一步壮大中国车市消费群体;00~05年城市建设加速聚焦人、车、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国车市消费环境。挑战是暂时的,机遇是长期的,车企要保持战略定力
车市消费加速升级:0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4.5万元冲击5万元,加速车市消费升级
居民收入提升与车市消费升级相辅相成:本世纪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尚不具备大规模启动车市消费的物质基础,中国乘用车年销量仅有两三百万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突破1万元,车市迎来以城市和入门小车为主的爆发式增长阶段,之后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车企纷纷加速市场下沉,中国汽车总销量突破万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3万元,全国水平紧随其后突破万元,车市开始大规模消费升级,紧凑型普通家用车成为主体,中国车市快速成为全球第一车市,总销量突破万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全国水平紧随其后突破3万元,车市加速消费升级,开始优胜劣汰,购车趋向主流品牌,高端品牌开始发力,中国车市迎来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品质可靠与体系完善的优秀车企表现坚挺,多数中小型车企和价值链管控较差的大型车企,纷纷出现销量断崖式下滑;00~05年按统计惯性,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4.5万元冲击5万元,全国水平突破3.5万元冲击4万元,车市加速优胜劣汰,家用为主转向多元化消费,品质型增长成为主旋律;06~年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冲击6万元,全国水平突破4.5万元冲击5万元,中国车市将基本完成汽车普及,进入初级成熟阶段。收入水平影响着车市消费,车企应根据居民所处的不同收入阶段,积极调整企业战略与市场策略
存量快速主导:00~0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全面进入“存量主导”时代,助力车企转型升级
近十年多数车企的战略思维高度聚焦于首购用户,甚至固化。易车调研大数据显示,年中国乘用车再购用户占比升至49.55%,年超过50%,达53.37%。首购与再购用户的行为与需求有天壤之别,00~05年中国乘用车在全面进入“存量主导”阶段,从车企、经销商到公关、广告、媒体,再到后服务市场等诸多车市参与机构,都需重新定位与快速调整
车市份额加速聚焦头部:00~05年中国车市的中年化、品质化、模块化、忠诚化等趋势,将持续提升市场集中度
年中国乘用车终端销量TOP10与TOP0分别为57.46%、79.06%,比年的53.76%、76.35%有大幅提升。随着中年化、品质化、模块化、忠诚化等持续强化,00~05年TOP10与TOP0的占比将持续提升,预判00年两者的集中度将分别突破60%和接近80%,05年分别突破70%、90%,车市份额加速聚焦头部车企,提升效率,助力中国车市健康发展
中国依旧是全球核心车市:00~05年即便中国乘用车年销量维持在万辆,依旧是全球企业争夺与布局的重点
近十年中国车市高歌猛进,快速成为全球第一车市,为全球车企创造了巨大机遇。00~05年中国车市将迎来调整期,销量增长有可能陷入停滞,但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收入等,中国车市年销量仍值得期待,即便维持在万辆,依旧是全球核心车市,再加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创造不少新机遇,仍是全球车企争夺和布局的重点
小结:00~05年中国车市加速由量变向质变转型,积极助推市场优化竞争环境
00~05年中国车市行业演变持续向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4.5万元冲击5万元,加速车市消费升级;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全面进入“存量主导”时代,助力车企转型升级;中国车市的中年化、品质化、模块化、忠诚化等趋势,将持续提升市场集中度;中国乘用车年销量即便维持在万辆,依旧是全球企业争夺与布局的重点。消费升级、存量主导、聚焦头部、核心车市等,加速中国车市由量变到质变,积极助推市场优化竞争环境
股比放开优化竞争:00~05年中国车市股比限制政策彻底放开,为车市创造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00~05年中国车市政策面的最大亮点,当属彻底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其中新能源年取消,商用车00年取消,乘用车0年取消。助力大众、丰田、本田等主流车企夯实根基,为~年在华销量剧烈波动的标致、雪铁龙、现代、起亚、福特、Jeep,以及宣布退出中国车市的大发、铃木、菲亚特等,创造绝地反击或回马一枪的新机遇;为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优质民营车企,争取到更平等的参与机会,甚至会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新扶持重点;进一步激活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等国企活力,加速自主板块调整,积极引进外部资本
减少并取消汽车限购:00~05年城市汽车限购政策将持续放宽,助力中国车市持续挖掘销售潜力
年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地方城市出台汽车限购政策,多个城市纷纷响应,广州与深圳从年6月至00年1月,分别增加10万个和8万个指标,9月广州又以摇号方式配置普通车增量指标1万个。年六大限购城市终端销量84万辆,占大盘比例升至13.18%……00~05年中央将持续督促地方放宽限购政策,为车市持续注入活力。如彻底取消限购,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等六大限购城市,短期就能增加多万辆销量,对车市销量贡献有望超过0%
小结:00~05年放开股比优化竞争环境,放宽限购挖掘消费潜力,车企要保持策略弹性抓住“政策机遇”
00~05年放开股比与放宽限购两大利好政策将为中国车市的稳健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中国车市股比限制政策彻底放开,为车市创造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优化竞争主体。年放开新能源股比限制,更优秀车企特斯拉于00年就可能颠覆新能源车市的传统竞争格局。0年一旦乘用车股比放开,优秀车企的快速崛起同样值得期待;城市汽车限购政策将持续放宽,助力中国车市持续挖掘销售潜力,避免大幅下滑
全球车企集团挖掘内部潜能:00~05年车市竞争日趋激烈,促使车企集团不断挖掘内部合作潜力
00年月1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内幕消息,宣布其管理层正与沃尔沃汽车AB公司(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进行初步讨论,以探讨通过两家业务合并的方式进行重组的可能性,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00~05年类似车企集团内部的合作案例还会屡见不鲜,雷诺-日产-三菱、大众-奥迪等都会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更好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全球汽车集团强化合作优化成本管控:00~05年车市竞争日趋激烈,促使车企集团之间不断挖掘合作潜力
~年为了更好抢夺“新四化”等车市战略高地,奥迪、奔驰、宝马不仅自身会大规模持续“削减成本”,还会进一步强化彼此合作,推动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核心项目的共同研发。大众与福特等的合作也会持续推进。00~05年车市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升研发效率,更好分摊成本,大型车企集团之间的合作会持续推进与升华,类似PSA与FCA探讨重组的案例会持续增多
国有车企强化合作优化成本管控:00~05年合资股比彻底放开与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国有车企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
近一年中国国有车企强化合作的案例不断增多:年3月长安、一汽、东风携手成立T3出行公司,00年1月又成立T3科技公司,聚焦电动平台及先进底盘控制、氢燃料动力、智能驾驶及中央计算三大领域技术;年1月上汽与广汽签署战略合作,逐步开展联合研发、共享资源等。00~05年合资股比政策的彻底放开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促使更多国有车企加速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提升国有资产利用效率
本土车企与国际车企强化合作:00~05年车市竞争日趋激烈,促使本土车企与国际车企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年中国代表性本土车企吉利与长城,分别与国际知名车企戴姆勒、长城开展深度合作,推进Smart、MINI的电动化,并尝试全球合作。00~05年吉利、长城与戴姆勒、宝马的合作项目都将纷纷落地,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及其它车企也可能酝酿类似合作
小结:00~05年日趋激烈的竞争助推汽车集团强化内外合作,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车企应保持兼容并蓄的合作心态
00~05年车市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型车企合作持续推进与深化:全球汽车集团不断挖掘内部合作潜力,全球汽车集团之间不断挖掘合作潜力,中国国有车企加速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本土车企与国际车企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中国车企积极吸引全球优秀人才:00~05年中国优秀车企进一步强化全球研发体系建设,为国际优秀人才提供机遇
-年长城快速构建起全球研发体系,以保定为中心,遍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奥地利、印度等多个国家,分别聚焦自动驾驶、电池、氢动力、软件等。除长城,吉利、长安等部分优秀中国品牌都已初步构建起全球研发体系的基本轮廓。00~05年多数中国优秀车企,都会持续强化全球研发体系建设,为全球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车企积极优化本土人才体系:00~05年中国车企将进一步优化本土人才结构,为优秀制造人才提供更好发展机会
-上半年长城不断增加高学历人员比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招聘人数占比由15%飙升至39%,高中学历招聘人数大规模向具有一技之长的中专/中技等转移;招聘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的岗位占比由55%飙升至80%,大专岗由6%下滑至13%……00-05年长城、吉利等本土车企,南北大众、南北丰田等合资车企,都会持续优化制造、市场、销售等各大部门的人才结构,为本土优秀人才提供更好发展机会
海外车企积极完善本土人才结构:00~05年海外车企进一步升级在华研发、设计等体系,为本土优秀人才提供机遇
~年海外车企纷纷强化在华研发体系建设:年1月大众集团在华发布面向未来最重要的研发机构——大众集团亚洲未来中心,年9月任命托马斯·穆勒博士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集团研发部门负责人,负责“OneRD”理念的实施,整合奥迪和大众汽车两大品牌以及集团总部的研发实力,形成强有力的全新工作模式;进入年福特通过人才本土化运营进一步壮大中国研发力量,并将南京产品中心转型专注于中国市场……00~05年海外车企将持续升级在华研发体系,为广大本土优秀人才创造更好发展机遇
小结:00~05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助推企业优化海内外人才结构,积极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00~05年中国车市的不断进步与优化,将为本土与海外人才提供更好发展机遇:中国优秀车企进一步强化全球研发体系建设,为国际优秀人才提供机遇;中国车企将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为本土优秀人才提供更好发展机会;海外车企进一步升级在华研发体系,为本土优秀人才提供机遇
品质诉求越发强烈:00~05年车企的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等,需跟上用户的消费升级,以免被大规模投诉
车市消费者对自身的权益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