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航道——英吉利海峡
亿万年前,在地球的版图上,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曾经是同一个版块。
然而,大自然是永远不会沉寂的。
在纵贯古今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大陆架在不断的碰撞中断裂下沉,经历了亿万年的冲刷,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英吉利海峡。时至今日,海峡地区仍在缓慢沉降。
英吉利海峡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潮汐能,岸边冲刷痕迹清晰可见。
英国的朴利茅斯、安南普敦、多佛尔;法国的瑟堡、勒阿佛尔、加来和敦刻尔克等,都是著名的港口和工业城市,她们如珍珠般点缀在海峡两岸。
但美丽的英吉利海峡的存在,却成为了两岸交流的自然阻碍。
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海峡的运输日益繁忙,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20万艘,轮渡人员数量每年多达多万,车辆则超过万辆,其综合运输量居世界各海峡之冠。
繁忙的海峡渐渐力不从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为快捷便利的运输方式——跨海隧道的修建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百年前的梦
年2月12日,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平凡的一天,但是,在英法两国历史上,这是非比寻常的一天。
这天,英法两国海峡隧道条约的签字仪式在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大教堂举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一同出席签约,从而正式确认了两国政府对于建造海峡隧道工程的承诺。
虽然这个协议在年才签订,但修建这个隧道的梦已经有上百岁了。
年,法国工程师马修就曾设想过采用隧道的形式连接英吉利海峡的两端。法国皇帝还在亚眠会议上极力地向英方推荐这个方案。
但第二年两国即交恶,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马修所设想的海底隧道示意图)
马修超前的隧道设想在当时来看简直是天马行空,然而百余年后,却成为人人司空见惯的常态。无疑,他的这一设想给了后人极大的启迪。
然而,历史上被称作“海底隧道之父”的人却不是马修,而是另一个法国工程师——托梅。
原来,马修的设想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讨论:怎样在海底挖隧道?
托梅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直到对岸的英国人格雷特黑德给出了解决方案——盾构法。
年第一条以盾构法施工的隧道——泰晤士河隧道全线贯通,虽然以泰晤士河隧道18年修建米的速度,修建跨海隧道需要年。但托梅坚信,蒸汽机的出现会改变这一切。
(泰晤士河隧道内景)
盾构法的发明坚定了托梅建造跨海隧道的信心。
年,48岁的托梅在自己女儿的陪同下,划着小船来到了预定开挖隧道的海面。这位法国工程师深吸一口气,毅然地跳进冰冷的水里,下潜到30米的海底,在猛烈的海流和鳗鱼的攻击下采来了海底岩石样本。
他的偏执有了极好的回报:采样显示,海峡的地质对于隧道建设来说极为理想。
而这份报告也为以后的海底隧道工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勘探信息。
第二年,托梅绘出了详细的方案,一个安全可靠的,甚至拥有海峡中段观景平台的隧道工程渐渐浮现,而20年来的心血和苦难欣慰地被埋藏。
(托梅的最终方案图)
然而,似乎梦想的实现就必须经历万般波折才显得珍贵,就在隧道的建设似乎已经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政局的动荡摧毁了这一切。
年,英国人威廉提出的双通道方案已经进行了开掘实验。英国的议员却煽动民众,联名反对隧道,理由是隧道破坏了英国的天然屏障,为了可敬的女王和可爱的国民,隧道一定不能建。(难道他们是预见了后来的不列颠之战?)
(英国议院辩论场景)
最终,托梅为之呕心沥血的隧道工程方案设计图还是没有能够在当时派上用场。
虽然托梅最终还是一个“纸上工程师”,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他的一切,耗尽自己的财产和心血为了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完成的项目。
他更值得被称为“海底隧道之父”。
也许我们会为一些不切实际而去努力,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梦想,我们努力过!
(“海底隧道之父”托梅)
梦照进了现实
上世纪80年代,海底隧道的修建再次提上了日程。
这次,英国人再也没有用“天然屏障”这个蹩脚的借口否决隧道修建方案。
年12月,经过两年勘测后这项浩大的工程动工了。
英法的两支开凿大军分别从各自的海岸向地下挺进,双方各出多人,甚至在无形中展开了竞赛,比比谁先挖到海峡的中心点。
(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
隧道在修建时充分考虑了生态问题。施工期间,有专人对环境进行监测,并由公共关系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处理环境问题的投诉,如道路泥泞、尘土、噪音等。车站的建筑高度都不超过四层,创造与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英国国家环境研究院甚至还在施工之前对车站附近蝴蝶的数量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证明施工没有对其数量产生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隧道修建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建设投资达亿美元()挖出的土石方计多万立方米,相当3座埃及大金字塔的体积;隧道衬砌中用的钢材,仅法国一边就相当于3座埃菲尔铁塔;它的海底隧道长度至今还是世界第一。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隧道留影)
英吉利海峡隧道的修建解决了许多工程界的难题。将成熟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工程中成功地加以综合应用,大大减少了工程风险。
在中国对应用高、新技术的呼声普遍高涨的情况下,这种技术方针和观念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如何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工期的限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年5月6日欧洲隧道的通车典礼上,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分别在隧道两端——法国的加来、英国的福克斯通,共同主持了盛大的通车剪彩仪式。
密特朗说,两个多世纪的理想实现了,他本人和法国人民都为这一工程的实现而感到高兴。这一工程将促进欧洲统一建设,英法两国之间所做的事不会使欧洲其他地方感到无动于衷。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说,这是第一次英法两国元首不是乘船,也不是乘飞机来会面的。她希望海底隧道能增加两国人民间的相互吸引力,希望两国继续进行共同的事业。
(两国元首共同剪彩)
褒贬不一
英吉利隧道的贯通方便了两岸的交流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难民危机。
英国对于难民有着较为宽松的管理以及较高的福利,使得英吉利海峡隧道成为偷渡者眼中的“康庄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巨大的成本和较低的回报率也使得一众投资方陷于水深火热。
我们国家也正在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如何避免出现英吉利海峡隧道修建中出现的成本大规模超支、效益不足和不可行性风险等问题,也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
(火灾也是英吉利海峡隧道的问题之一,图为火灾致“欧洲之星”停运)
时速公里的“欧洲之星”穿梭在隧道之间,水天相连的英吉利海峡碧蓝的海水之下,一道道来回往返不知疲倦的流光,将满怀着梦与未来的人们带向海峡的另一端。
英吉利海峡隧道的褒贬我们且不做评论,我们看到的是——它在建成的20多年间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人类工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案/王思可
编辑/玄书晨
责编/杨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