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世界汽车领域传来重磅新闻:吉利集团通过其海外公司在二级市场收购(或战略持有)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份,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李书福已经确认是集团行为)。何以重磅?在于五个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两者成立时间相差多年!吉利年龄还刚刚21岁!
空间不对称:吉利产品市场主要在中国,而戴姆勒产品在全球。
品牌不对称:戴姆勒及其旗下的奔驰等品牌几乎是传统汽车颠覆的象征。
规模不对称:无论在销量和营业收入上两者都不在同一个量级。
心理不对称:与中国相比,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心理一定是五味杂陈。
如此多的不对称,为什么此收购能够实现?尽管是经由股票二级市场,但也必然是吉利、戴姆勒及其股东事先认同的结果。
一、吉利为何入股戴姆勒?
从目前双方披露的有限信息看,吉利尽管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但是否拥有董事会席位还不明确,只提出拥有表决权,但权力多大并没有说明。从去年年底吉利想以股票折价(定向增发)形式入股戴姆勒,但遭到后者的否决。因此从这点看,吉利拥有的表决权不会大,不会像在沃尔沃集团收购案中,吉利获得8.2%股权和15.6%投票权,分别是第一大持股股东和第二大投票权股东。
但在此种条件下,吉利为何仍铁了心入股戴姆勒,而且非要成为单一的最大股东不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符合《汽车理想国》著作所提出的风筝模型理论):
第一,要回归历史,回到吉利创立之初所建立的使命及愿景。
未来永远是历史的延续,即制度经济学所说的“路径依赖”。李书福在吉利成立时,就鲜明提出了吉利的使命和愿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尽管后来前半句更新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安全的汽车”,但后半句从没改变。这是解释吉利此前大手笔收购沃尔沃等企业和今天入股戴姆勒的驱动力因素。一个有使命和伟大愿景的企业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企业成长的差异总能用驱动力及其所影响的战略差异做解释。仅靠自我发展而不借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吉利很难在短时间实现这一使命和愿景。
第二,基于汽车技术及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提前进行战略安排
关于这个问题,2月24日下午《寰球汽车》已经独家连线身在欧洲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李书福认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有变革就有机会,机会巨大,挑战也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机遇?必须要协同发展,共同占领技术制高点,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线上技术取得主动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危机意识,寻找协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参见西宁白癜风医院北京能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