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汽车组
作者|拉特玛岛
题图|ICPhoto
9月28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第83次审议会议,吉利汽车(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顺利过会。融资金额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股份均为新股,规模不超过已发行股本的15%。
成功拿到A股入场券的吉利,即将成为科创板第一支汽车股。
吉利汽车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控股)的控股子公司,上市主体拥有吉利、几何、领克三大品牌。其中,领克品牌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沃尔沃三方合营,吉利汽车出资占比50%。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其他品牌,沃尔沃、极星(Polestar)、宝腾、路特斯、Smart等,均不在其中。
市场:自主一哥,难抵大势
年,吉利超越长城、长安,正式站上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一宝座,这一坐就是三年。不出意外,年吉利仍会蝉联自主销量榜首。吉利“自主一哥”的身份,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年既是自主品牌的销量顶峰,也是中国车市的销量顶峰。年起,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28年连续增长,至今转为缓慢下行。这其中,自主品牌正是重点“灾区”。~年,自主品牌总份额由43%,下降到41%,再降到39%(乘联会数据)。年前8个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降至36.2%(中汽协数据)。
对于吉利而言,好消息是市场下行过程中,集中度也在上升:从年底到年6月底,市场前5大车企市场占有率由33.6%提升至39.67%,前10大车企占有率由54.88%提升至62.65%。边缘小厂被淘汰,份额向头部厂商集中。
坏消息是自主品牌势弱,自主一哥也难独善其身。招股书显示,、、及年1-6月,吉利汽车三大品牌(含领克)总销量分别为.71万辆、.08万辆、.16万辆及53.04万辆。即便不考虑年上半年疫情影响,从年起吉利汽车总销量已开始下滑。并且,从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表现看,即便没有疫情影响,销量回升的可能性也很渺茫。
营业收入的变化,基本与销量表现同步。、、及年1-6月,吉利汽车营收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这其中,汽车销售收入始终占据营收的绝大部分: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
于是相应的,吉利汽车的平均单车售价,在近四年来没有获得质的提升。-年,由于高端品牌领克加入,平均车价由7.35万元升至7.44万元。然而年,尽管领克品牌销量翻倍,吉利单车售价也只提高到了7.45万元。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平均车价掉头跌落至7.09万元。
尽管吉利汽车身为自主一哥,并推出了高端品牌,在各家自主车企中已经是最为接近合资车企的一家,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让吉利汽车均价有明显的、质的提升。于是在受到市场大环境下行、自主品牌受挤压的情况下,吉利汽车依然受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只是相对其他小规模自主车企,受影响幅度还是小多了。
在几家龙头自主车企中,吉利的情况其实是相对乐观的。和身后的长城、长安相比,吉利拥有明显更健康的产品结构:轿车与SUV占比比例约为4:6。而长城、长安都严重依赖于SUV产品线,轿车产品线对销量贡献不足。上汽自主品牌的轿车与SUV比例也相对健康,但总体销量规模与吉利还有差距。
前几大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车是在销量规模、产品结构两方面,都最接近优势合资车企(即最接近市场总体比例)的一家。
产品线健康,意味着未来发展道路的全面,但现状仍需要留意。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6月末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都显著低于往年正常水平。存货中,产成品(主要是库存整车)余额18.2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末的15.6亿元。
好的一面也有,疫情使得吉利主动减少了备货,应付账款余额明显减少,使得流动负债及负债总额有所减少。结果是资产负债率由约50%降至44%,流动比率从1.05升至1.20。虽然销量和收入减少、库存增加账期变长,财务状况依旧保持稳定。
如果说这些只是短期内影响,会随着疫情稳定而逐渐好转,产能过剩就是更长期性质的潜在问题。
年上半年,吉利汽车产能利用率仅45.18%,不足半数。这不只是因疫情影响,年随着三家新工厂落成,吉利总产能由万辆猛增至万辆。然而当初的产能规划,明显没有预料到近三年的车市低迷,随着、两年销量下降,产能利用率在年已降至不足60%。即便年没有出现疫情,吉利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产能闲置。
车市整体迅速好转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吉利汽车销量迅速、成规模增加的难度极大,产能空置是早晚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油电并行,用钱在刃
吉利本次募集的亿元中,将有84亿用于新车型研发、30亿用于前瞻技术研发,用于研发活动的比例近六成。~年(上半年),吉利始终保持着5.5%~6%的研发投入占比。吉利在招股书中列出了一系列专利,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有:高效稀薄燃烧发动机(热效率45%+)、V高压三电(用于混动车)、TRB不等厚热冲压板(白车身)。
1.高效稀薄燃烧发动机
中国自主车企发力高效率内燃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长安、一汽、长城、比亚迪、东风、广汽,都先后推出了最高热效率在38~41%的高效汽油机。尽管业界弥漫着“电动车很快全面取代燃油车”的浮躁氛围,然而水冷水暖鸭先知,仍有相对多的中外车企继续研发内燃机。尤其是中、韩这样先前在内燃机落后国家的车企,迎来了一个难得的追赶机会。
45%+,这个数字即便在如此环境下,依然显得格外惹眼。
目前量产热效率最高的汽油机,应该属于马自达Skyactiv-X,最高热效率约在43~44%。最出名的,则是丰田DynamicForce系列的40%/41%(燃油/混动版)。
吉利的描述是“高效均质超稀薄燃烧发动机研发”。“超稀薄”,通常意味着2倍以上的空气过量系数;“均质”,意味着没有采用分层燃烧策略。超稀薄状态的燃油空气混合气不易被点燃,往往需要采取分层燃烧等特殊手段,但吉利又加上了“均质”二字。超稀薄、均质燃烧,目前只有马自达用压缩燃烧实现了,吉利如何做到还不得而知。
招股书中并没有解释太多,考虑到这项专利的状态仍处在用于“在研”阶段,吉利的稀薄燃烧高效发动机量产商用应该还需时日。年,吉利和沃尔沃宣布将合并内燃机部门,但计划在年7月暂停。
2.高压V三电及混动系统
V超高压是眼下纯电动车领域十分前沿的技术。高出一倍多的高电压下,同功率所需的电流更小,电气系统的发热、损耗都会大大降低。在V架构下,充电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功率、更快的充电时间;车辆可以支持更高的放电功率,适合打造大功率的高性能车;高压使得系统电流可以更小,车内高压线路可以更细更轻,帮助实现轻量化。
相应的,V三电系统的难度也不可忽视。电机、电池、电控系统需要能够应付高达V的电压,BMS管理系统要能合理分配各个电芯的负荷。更重要的是,车辆使用了V架构,也需要充电桩支持才能发挥效能,否则超级充电这样的重要优势就无从发挥,投入在V系统上的高昂成本被浪费。
因此到目前为止,只有保时捷Taycan将V系统应用于量产车上。除此外,电动超跑制造商Rimac、路特斯(吉利控股旗下)也确定将使用V电气架构。其他致力于V电气系统的厂商,多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将来,等到成本下降、效费比更值得再量产。
偏偏,吉利的专利,少见地将V用于HEV混动车型。对于混动车,快速充电并不是非常必需的能力,V系统的优势只剩下发热损耗小、轻量化等。考虑到与吉利汽车同属吉利控股的路特斯品牌,即将应用V于千万级纯电超跑Evija车型上,吉利这个用于混动的V系统会如何应用,值得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