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汽车行业发展的全新升级,汽车金融已经成为新金融领域内风头最劲的细分版块,也是汽车厂家、经销商,乃至整个汽车零售产业的重要盈利点。据预测,到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或可达2万亿元,渗透率将提高至50%以上。汽车金融服务已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黄金引擎”。然而,就在汽车金融行业发展突飞猛进,金融机构以更多元化、便捷性金融服务赢得越来越多客户青睐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伺机利用各种不良“套路”开展的欺诈活动,正在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潜在风险,也给厂商、经销商、金融机构和客户利益带来了严重危害。
那么,在汽车贷款过程中都有哪些欺诈风险?作为厂商、经销商、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又该如何第一时间识别和防范这些风险,避免陷入不良“套路”的陷阱之中呢?
一、欺诈风险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一)“不良中介”欺诈
1、欺诈行为描述
客户申请办理大额信用卡较困难,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不良中介办理。此时,不良中介会告知客户可首先通过贷款方式购车以取得信用记录,购车的首付由中介替客户支付,待购车之后申请办理信用卡时容易获得更高的额度。由于部分客户金融意识薄弱,认为自己不用出资便可获得车辆,于是在不良中介的协助下递交金融机构一套合格的申请贷款资料,获得批复后,不良中介以用车办理贷款为由将车辆控制,并向客户索要大额手续费,客户无法支付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导致逾期还款。
除此之外,不法中介还会寻找残疾人、低保户等低收入且法律意识淡薄的群体,以较低成本购买或直接盗用其身份证信息,用来办理车贷。贷款购车成功后,不法中介将贷款车辆进行处理,客户在被法院列入失信黑名单后才发现自己在金融公司进行过贷款申请。汽车金融公司向客户追索时,往往因客户无偿还能力而追索失败,给汽车金融公司带来极大损失。
2、欺诈行为特点
1)早期特点
借款人无真实购车需求,其真实目的是通过贷款购车获取资产或征信记录以骗取银行信用卡授信;
借款人资质较差且征信记录信息较少,凭真实信息无法通过贷款审查;
看车、购车、贷款过程由第三方(贷款公司/黑中介/担保公司)主导陪同;
贷款车辆集中在中高端车型;
并且偏好现车,不过多追究颜色价格等车辆细节;
借款人首付由第三方支付;
借款人信息多为虚构,由第三方协助完成汽车金融公司的电话核查;
多由借款人授权第三方提取车辆,并通过非正常渠道将车辆抵押、转卖牟取暴利。
2)最新变化:
由于银行收紧信用卡的审批,导致委托不法中介的客户无法办理下大额信用卡以支付中介费用,所以目前不法中介的牟利方式已经完全通过非正常渠道将车辆抵押、转卖,这便导致了不法中介不再一味以办理信用卡吸引客户,转而采取“零首付”这种方式吸引客户,而这类客户可能具有真实购车意图,但是资质仍然较差,所以仍会存在伪造申请资料的情况。
目标车型正在由中高端车型转变为易于转卖的畅销车型,并且不法中介团伙为了便于资金周转,也会选择低端车型进行欺诈。
(二)“车辆套现”欺诈
1、欺诈行为描述
客户通过4S店递交资料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批通过后客户提车,此时金融机构要求客户办理车辆抵押登记,但客户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办理,并将车辆过户给他人套取现金。客户通过车辆非法抵押、变卖的方式套现获利。
2、欺诈行为特点
客户无真实购车意愿
最终目的为获取现金
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抵押登记
拿到车辆后迅速变现
(三)“传销类”欺诈
1、欺诈行为描述
传销类欺诈是一种以欺诈的方式来获取利益的现象。诈骗集团利用的是一种类似传销的贷款方案,例如,仅付款一万元提车,发展一定数量的下线后,可以免除首付和还款的“汽车团购销售模式”,这类欺诈方式涉嫌采用庞氏骗局的手法进行非法集资,风险极高。
2、欺诈行为特点
诈骗集团到店前,已经确定购买车型,且车辆价格为已经确定好,为目前市场行情的最低价格。
只买裸车,且都需要贷款买车,倾向选择一些信贷门槛较低的套餐,愿意作抵押。
在了解了几种主要的欺诈风险类型和各自的特点之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在购车的各个环节中,这些欺诈行为都有哪些共性能帮我们第一时间判断和识破这些不良“套路”呢?
二、欺诈风险有哪些共同特点?
(一)客户基本情况
1、客户来源:
外地客户
二网介绍客户
中介公司
团购客户
2、客户特点:
未婚、低龄;
无信用记录;
学历较低;
工作单位不稳定;
无自有住房(集体或租住)
(二)看车阶段
客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