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合并”,但从公告的内容看,联合宣言似乎并没有涉及到资本层面的合并,而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合作。而对于目前吉利、沃尔沃双双放弃完全合并的现状,前京东高级副总裁蒉莺春则形容为,“婚内暂时分居”。
?文:晓宇
编辑:西贝“汽车行业变革开启了汽车产业链调整、生态圈扩大的时间窗口,新的赛道已经开始搭建,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已经出发。”
十年之前,吉利上演“蛇吞象”,将沃尔沃“收入囊中”。年的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汽车正式签订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将沃尔沃汽车收入囊中。当时的吉利只是众多中国汽车品牌里面不太起眼的那一个,而沃尔沃好歹也是全球市场中颇有名气的豪华品牌。
十年以后,吉利成长为中国汽车品牌的一哥,年销量达万辆,而沃尔沃那16.63万辆的年国内销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吉利和沃尔沃在新的风口比肩而立。面对新能源市场带来车市的变革与焦虑,这两个品牌选择“报团取暖”。
如今,在下一个十年的开端,关于双方合并的事宜再次提上日程,但合而不并的方案令人大跌眼镜。
2月24日晚,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宣称双方达成最佳合并方案,在各自保持现有独立公司架构的情况下,在包括电气化和智能化在内的汽车新四化方面展开深化合作,一盘大棋的布局已初步彰显。
1
“婚内暂时分居”
说是“合并”,但从公告的内容看,联合宣言似乎并没有涉及到资本层面的合并,而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合作。
而对于目前吉利、沃尔沃双双放弃完全合并的现状,前京东高级副总裁蒉莺春则形容为,“婚内暂时分居”。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十年前的吉利正处于这个位置。年3月28日,吉利控股以18亿美元附加后期9亿美元购得沃尔沃%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十年间,通过技术“反哺”,沃尔沃助力吉利在中国汽车品牌中保持了四连冠的记录,走出瑞典,开始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并在全球市场开花结果;而融合沃尔沃技术的吉利,在自主阵营中也保持着一种降维打击之势,成功跻身全球强企业,开启了自己进军高端汽车领域之路。
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作为中国本土企业,吉利汽车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安全环保节能车”完成了战略和理念上的转变。
这场特殊的收购案不仅是中国车企第一次全资收购海外车企,还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第一次收购世界高端品牌。自此,中国车企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双双放弃完全合并
吉利和沃尔沃将合并双方动力总成业务,双方以股权合并形式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除了继续向双方供货外,多品牌战略为拓展全新的商业模式、生产制造模式和研发合作模式都预留了更广阔的空间。
混动方面,与沃尔沃以股权合并形式进行动力总成业务合并,以向双方提供动力总成产品,并为双方开发动力总成产品和下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公司预期混动节能系统效率将对标日系汽车纯电动方面,吉利在目前与沃尔沃共享SEA纯电架构和SPA2的基础上,还将共同开发下一代纯电动车模块化架构,该架构将由领克和极星共享,公司混动系统预计在明年全面投放市场。
吉利汽车作为传统造车的领头羊,在多年研发沉淀的架构造车能力基础上,加速深化智能电动布局,基于SEA架构合纵连横打造吉利“大生态”,将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重要变革者。
3吉利的野心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想法若是放在二十年前,定会被贻笑大方。当时的吉利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在旁人眼中,吉利收购一个拥有七十余年历史的世界汽车巨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然而二十年来,吉利多次在逆境中积极求变,展现出了极强的变革能力和发展能力。历史上吉利主要经历了四次重要的调整期:
至年,面对汽车行业井喷发展,吉利迅速调整,宣布要实现完全自主研发,并完成了第一个按照国际通行开发流程和模式的正向开发项目。
07、08年是吉利的第二次调整期。吉利发布《宁波宣言》,明确提出不打价格战,强调提高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从产品开发、技术方向、技术路线上进行整体规划。
14至15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协同效应显现。面对行业发展大趋势,吉利发布“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
年至今,“精品车3.0时代”推出的车型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期,开启架构降本造车新周期,公司积极调整加速布局。
年,宏观经济下行,汽车行业销量低于预期。受疫情影响,公司营收、净利润均有所下滑,-年的批发销量由.08万台降至.02万台。年,随着星瑞起量、KX11、新帝豪上市,吉利模块化平台换代,将全方位带动品牌的上攻。
4豪赌电气化
经过年后,几乎所有传统豪华品牌都为电气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而沃尔沃汽车的目标更是致力于成为豪华品牌纯电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在汽车智能电动转型升级大趋势下,即使紧盯技术合并,在新能源战场的竞争也难言轻松。
目前,吉利控股集团已在节能环保、电气化与新能源等相关领域,形成“高效燃油动力”和“多元化新能源”两大并行节能减排路线。具体而言,吉利的新能源策略是纯电和混动并行,混动技术是短期内满足国家排放要求,以及成本效益的首选。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经如火如荼。传统汽车企业如丰田、宝马、比亚迪等也在加大力度投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中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已显示出具有挑战特斯拉的实力。而特斯拉作为汽车界的“破局者”,通过FSD智能驾驶软件升级、FOTA收费等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凭借智能科技、粉丝社群、渠道变革、互联网思维等抢跑国内智能汽车赛道……显然,吉利和沃尔沃与之相比并不是佼佼者。
中国市场处处充满了机遇,即使巨头环伺,仍有无数企业争先恐后地往里闯,这也客观促成了市场的优胜劣汰。经过时间的沉淀,吉利与沃尔沃十年前的联姻已是一段佳话,共同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重要变革者,如今押宝新能源,前路漫漫充满变数。
互联网贷款再套紧箍咒受伤最深的会是蚂蚁借呗吗?平安理财的答卷:理财子公司的“得失”奈雪不得不IPO:下一个瑞幸还是五粮液?华为进军支付的“天时”和“地利”腾讯字节互袭珍珠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